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内,26名学生围着一件清代青花瓷激烈讨论:“这件青花矾红描金开光花卉纹杯碟用彩纯正,釉面亮泽温润,若开发数字藏品该如何定价?”完成《艺术品价值分析与商业应用》课程后,同学们将博物馆展厅变为教学现场——这正是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经济”微专业的创新实践。
2025年7月,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简称“管经学院”)开设的“艺术经济”微专业进入暑期实训高峰。这一举措恰逢教育部“双千计划”全面落地——该计划要求全国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门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破解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痛点。在“微专业”的课堂上,艺术专业学生正用经济学模型分析陶瓷艺术品市场溢价,而管经专业学生则在AIGC实训课上评估数字纹样的商业转化潜力,打破学科壁垒的“跨界课堂” 成为教育部倡导的“交叉复合型”微专业的生动实践。
响应“双千计划”,打造跨界人才熔炉
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直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核心矛盾。计划明确要求建设三类微专业: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以“小学分、高聚焦、跨学科”为特色,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管经学院迅速响应,依托景德镇千年瓷都的产业基因,将酝酿已久的“艺术经济”微专业推向实践前沿。该专业瞄准文化产业升级中“既懂艺术规律又通市场逻辑”的复合人才缺口,面向全校招收26名学生,涵盖管经学院及艺术专业的学生。
在6月30日的开班仪式上,院长刘冰峰强调:“微专业是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我们构建‘文化认知-技术应用-产业实践’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就是要打通艺术价值与商业转化的闭环通道。”
文化价值筑基,产业实战闭环
教学架构破界融合,教学设计打破学科藩篱。《艺术经济概论》架起了艺术与市场的桥梁;《艺术品价值分析与商业应用》教授学生在模拟交易场景中锤炼价值评估能力;《陶瓷市场考察》则引导学生实现审美价值的经济量化。
艺术场馆价值解码,产业一线闭环验证。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景德镇新青年湖田瓷社同学们沉浸式学习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艺术IP运营精髓;更深入今夕美术馆,全程操办真实艺术策展项目:从展览主题策划、空间设计到艺术品选择和评估、展览推广和宣传,完整演练商业转化全流程。课程最终在产业一线实现闭环——学生们走进“红叶陶瓷”生产线与国瓷馆,并在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邢浩的深度产业分析中,完成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商业逻辑认知升华。
主修专业+微专业,精准对接就业新需求
微专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学生的原主修专业形成“双轮驱动”。艺术学生习得市场评估与商业策划能力,管经学生则浸润艺术创作规律与审美逻辑,在跨专业小组协作中碰撞出创新火花。这种“主修专业+微专业”的叠加模式,精准对标艺术经纪人、文创IP运营、数字策展人等新兴岗位需求,通过15天的密集实训赋予学生“懂艺术的商业头脑”与“懂市场的艺术眼光”双重硬核竞争力。
随着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双千计划”专区上线,管理与经济学院的课程资源将接入更广阔的平台,不断深化对微专业的探索,持续优化“文化价值挖掘-技术赋能转化-商业闭环验证”的路径,为艺术经济领域输送更多跨界人才。
图文:张 超
责任编辑:马炎炎 审稿:宋俊杰 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