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下午,学院特邀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盛德教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李海东教授主持,学院科研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马盛德教授首先系统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与价值,并以古琴乐器价值活化、景德镇制瓷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为例,特别指出,不同于物质遗产和文物,非遗强调传技、传艺、传精神,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其次,他重点介绍了中国20余年来的非遗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例,非常全面地讲述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制度体系。最后,他阐释了未来非遗保护应该强化的三个意识,一是要以人为本,二是要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走进现代生活。
讲座结束后,马盛德教授与学院师生进行了广泛互动,对中国的非遗保护实践、非遗保护体制、非遗的当代价值等主题进行了细致解答。通过聆听马盛德教授的精彩讲解,参会师生对非遗有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专家简介:马盛德,撒拉族,青海循化县人。曾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文旅部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遗研究发展中心外聘研究员,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上海交大、上海大学等特邀、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宗教舞蹈及非遗保护管理与研究。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中国民舞》等专著;发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等论文百余篇。2016年任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次常会,成功助力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与过“古琴艺术”“热贡艺术”“太极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工作。
图文:李海东
责任编辑:马炎炎 审稿:宋俊杰 李海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