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学院在新厂中阶教室举办了一场题为《用物:16-18世纪中国陶瓷的欧洲贸易与社会消费》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若明主讲,学院副院长李海东主持,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吴若明副教授以“可用之物?何用之物?何人用物?何以用物?”四个问题切入,引导听众从物质文化视角重新审视16-18世纪中国陶瓷在欧洲的传播与消费。她指出,陶瓷不仅是商品,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其贸易史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技术与文化互动。
吴若明副教授以“遇见—时风—转向—消费”为脉络,系统解构16-18世纪中国陶瓷的欧洲贸易史:她从元代马可·波罗笔下伊斯坦布尔的中国瓷器记载出发,结合奥斯曼帝国托普卡帕皇宫的馆藏实证,揭示早期中欧陶瓷贸易的物质起点;继而聚焦16世纪葡萄牙人走私贸易与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时期,以广东上川岛遗址的十字架形底款瓷器与克拉克瓷为例,展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瓷器从“西器东输”到“中器西传”的贸易转向,并剖析代尔夫特陶器对青花瓷的模仿与欧洲订单对景德镇器型设计的反向影响;最终落脚于17世纪欧洲饮茶风潮引发的瓷器功能转型,以及瓷器从王室专享到中产消费的社会阶层渗透,阐明中国陶瓷如何重塑欧洲的物质生活与文化认知。这一过程既呈现了瓷器作为商品的技术迭代与审美嬗变,更凸显了其在全球化浪潮中作为文化媒介的纽带作用。
讲座尾声,李海东副院长总结道:“吴教授的讲座以‘物’为线索,串联起中欧贸易史与文化交流史,为师生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现场师生就“瓷器纹饰的中西差异”“民间贸易对官方贸易的补充作用”等问题与吴若明副教授展开热烈讨论。
此次讲座旨在通过学术交流深化师生对全球化与物质文化史的理解。未来,学院将继续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学术创新。
图文:黄蕾
责任编辑:马炎炎 审稿:宋俊杰 李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