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教授做客管理与经济学院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畅谈民族交融、合作机制与亲社会行为:基于公共品实验的证据
作者: 编辑:管理与经济学院 发布时间:2020-11-18 点击:


20201114日上午,管理与经济学院“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第四次开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包特教授应邀带来题为“民族交融、合作机制与亲社会行为:基于公共品实验的证据”的精彩报告。讲座由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冰峰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众多师生通过线上方式聆听参与。

本次报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特教授先提出了我国民族多样性会降低公共投资的担忧,启发了我们探究中国民族多样性对合作和公共品提供的影响。包特教授为此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在公共品投资行为上有何差异?单一民族群体和混合民族群体的公共品投资行为有何差异?包教授通过研究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差异,和他们在公共品贡献和惩罚两个维度上的行为模式,得出结论:第一,从平均贡献上来看,汉族和蒙古族在单一民族群体里并没有表现出不同。不论是否带有惩罚机制,相对于多民族群体,单一民族群体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合作水平。第二,在惩罚倾向上,各个民族的确体现了较大的不同。在单一民族的实验局中,蒙古族施加的平均惩罚显著高于汉族的平均惩罚。 但在混合局内,汉族和蒙古族施加的平均惩罚差不多。仔细分析,蒙古族在全蒙古族局的高惩罚水平可能是互相之间比较高的期望决定的,因此蒙古族的惩罚倾向并不适用于汉族。最后对比得出,相对于多民族群体,单一民族群体既会产生更高的合作水平,也会带来更多的冲突。

但另一方面,与传统文献不同,实验发现单一民族群体的高合作水平并不一定需要靠惩罚维持,相反,惩罚可能会带来冲突,这从侧面证明了推动民族交融政策的合理性,民族融合是能够有效调动单一民族群体在小范围内提高合作,并避免其在大范围内可能带来的“复仇循环”的低水平陷阱。

随后,包特教授留了一部分时间为在线师生答疑解惑,并开始讲述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

包特教授认为,研究是为了回答问题,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往往会事半功倍。同时,做研究需要灵感,而获得灵感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包教授在这里举例说明了三个获取灵感的途径。其中之一便是从生活中观察发现,包教授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些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是分开的,而有些大学是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发了其对企业和机构内部的部门之间“一体化”还是分开的问题的分析。其二,可以从新闻报告中获取灵感。2018年,网上流出中信等券商的招聘学校名单和分级列表,包教授与李仲飞、杨小欣由此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名校学历或是进入金融机构的重要敲门砖,但是对于晋升和绩效的作用并不大。此外,看数据流量表也是激发灵感的重要方式。包教授通过2018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收集的人们上网和手机使用数据,获得了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度之间关系的数据,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确实伴随幸福度下降。

关于论文发表,包特教授认为,如果想保持一年发表一篇论文,那么就要保持同时有7篇的论文处于修改状态,必须要有持续性的产出。并且针对我们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拖延症,包特教授举了苹果和巧克力先选哪个吃的例子,展现了我们拖延症为何出现,相应的推荐了书籍和应对办法。

包教授建议我们,熟读并充分理解一个经典模型,并把它作为自己一系列研究的母题,多参加其它领域的报告或阅读其它领域的论文更容易产生新的思路,阅读文学类书籍,并寻找经济学理论在大众文学中的隐喻是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方法。

最后,刘冰峰教授对本次报告进行总结,他认为包特教授的演讲对同学们未来的论文研究很有帮助,也希望同学们能对这些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格局。



地址:景德镇陶瓷大学 邮编:333000 电话:0798-8460555 传真:0798-8460777
Copyright © 2021-2025 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版权所有 ICP 798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