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他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同师生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反复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培养主体在高校,在于高校教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高等教育寄予厚望,同时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主动承担高校教师使命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高校教师,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起来。从大学刚出现时培养人才的一维功能,到增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再到当下增加的文化引领功能,这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在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过程中对自身功能的调整和充实。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是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其责任与使命应该是把自己的知识、智慧以至充溢的思想用于造福国家和社会,从而在国家、社会及其公众当中起到道德标杆、社会导师、知识引领、行为示范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二、正确定位新时代高校教师角色
早在1000 多年前,韩愈老先生就已为“师”这一崇高职业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为“师”的三重根本角色。可以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韩愈老先生的定义无疑是对教师职责和角色的最佳概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教师要顺利实现自身理应担当的职责与使命,就必须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变。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至少应扮演好以下几重重要角色:言传身教的育人者、授人以识的传导者、纳人以虚的亲和者、率人以先的创新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文化自觉”的传播者。
三、努力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
教师,是用来传授人生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偌大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在睡觉、玩手机,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在听课。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届教学节开幕式上作报告,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部分高校教师是认认真真地培养自己,稀里糊涂地培养学生。
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劣,与每一位大学教师息息相关,是每一位大学老师的责任与担当所在。人才培养是大学老师的第一责任、第一使命、第一任务。如果不把人才培养放到首位,大学老师就是不合格的,不称职的,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责任,更是大学老师的责任。
今天,在我们的国家正排除万难昂首崛起的历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努力培养和践行坚韧不拔、卓然不群、刚强果敢的精神,追求真理、传承文明、批判时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而担负起高校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