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教授做客管理与经济学院科研素质提升系列讲座,畅谈论文写作与项目申请
作者: 编辑:管理与经济学院 发布时间:2020-11-10 点击:


2020117日上午,管理与经济学院“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第三次开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瑞明教授应邀带来题为“困扰我们已久的论文写作与项目申请”的精彩报告。讲座由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冰峰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众多师生通过线上方式聆听参与。

本次报告主要分为八个部分。首先,刘瑞明教授提出为什么要发论文和申请项目?有的人为了人类的福祉,比如神农氏为了自己对药材的发现能被后人所广泛了解,撰写了《本草纲目》;有的人发表论文是为了兴趣,诸如大部分科学家,他们会由身边有趣的事物或者现象引发思考,然后给予解释并告知他人;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为了发表而发表”,“为了申请项目而申请”,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写论文和写项目是痛苦的,有一种被逼无奈的味道。所以,刘瑞明教授告诉同学们,在写论文和申请项目之前,一定要理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

为什么我们发表不出好的论文?刘瑞明教授认为,有很多原因,也许是知识储备不够,也许是专业能力不强等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根本没想过要发表好的论文,而把这件事只是当做一项任务。要知道,没有一家杂志会为了你而发表,没有一项基金是为了你而开设,他们看重的是科学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所以唯一的途径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让出版社、让基金会看到我们的论文和项目的价值。

第二部分:好的选题几乎是成功的全部。刘瑞明教授认为,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论文的成败和层次。而普遍现象是,论文的选题往往是绝大部分研究者的短板。怎样进行选题?单单靠看别人的论文是很难把这变为自己的本领的,还需要有人手把手地教,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的刻苦钻研。一个好的选题,应该符合八个标准,即研究的创新性、问题的重要性、话题的趣味性、识别的科学性、洞见的深刻性、认知的一般性、联想的丰富性、文章的可行性。

如何去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刘瑞明教授由浅入深介绍了四种方法。第一,文献启发,也就是所谓的学习经典,这种方法成本低、速度快、并且有模板可仿,但是也往往会缺乏新意,甚至制造出“东施效颦”的笑话。第二个方法就是学术讨论,和高手的思想碰撞,不经意间就可能让你感觉茅塞顿开,要做到这点必须胆子要大,“脸皮要厚”,不以学浅为耻。第三,实践调研,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能帮助你更好地发现真实有趣的好问题,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好问题比比皆是,当然这个前提是你的水平要足够高。最后一个方法——从生活中去体悟,这个境界就太高了,要“修炼”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提升自我。随后,刘瑞明教授例举了几个好的选题,例如“HOW TO BUILD AN ECONOMIC MODEL IN YOUR SPARE TIME”。

第三部分,刘瑞明教授讲授了述评文献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在写论文前都会有一个核心思想,为了了解这个想法是否被别人论证过,或者这个问题前人认识到什么程度了,就要做一个文献综述。刘瑞明教授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你的研究铺路,但你所做的研究必须在这上面加以创新,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文、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最有效的途径自然是图书馆资源,电子图书馆尤为重要,包括经济学常用的数据库(Jstor、中国知网、维普等)、网络(Scholar googleSCI-HUB等)、经济学的网站(NBER工作论文、名家的个人网站等)、词典(Handbook系列)。刘瑞明教授指出,搜集文献时要尽量全面,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其次,要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最后,在撰写综述的时候要认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得随意篡改文献内容。

那么如何认清文献内容?阅读文献也是需要技巧的。刘瑞明教授告诉我们,要学会放宽和收缩。即文献量太小时,要适当扩大检索和阅读范围,文献量太大时,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和你主题最相近的文献上。此外,还要针对文献对你的研究的相关程度,选择泛读还是精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刘瑞明教授讲道,文献的述评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认真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其贡献和不足,以及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说,文献是人写的,人都是有感情的肯定式评论自然也就比否定式评论更可取。在撰写文献综述时,我们要清楚地指出每个文献的贡献,并且分析之中的差异性;既要理清文献之间的关系,又要引出自己的理念和立场。还有要记住的是,正文中用到的文献在参考文献列表中一定要出现,反之参考文献列表中列出来的文献在正文中也一定要有引用,这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

第四部分:在复杂的世界里进行“抽象”。经济学的论文,需要在共识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模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进行推理演绎。刘瑞明教授称模型为现实世界的“地图”,他认为,好的模型应该具有相当的延拓性,是一种从“最不现实”的假定开始,逐步引入现实世界的拓展。而模型的好坏,应该根据具体的分析目的来评判。而你能否建立一个好的模型,又这取决于你是否有较强的抽象能力。

刘瑞明教授还列举了“鸡兔同笼”的例子,传统的用数学设未知数的方法自然可以计算出鸡和兔的数量,但是例子中的“土豪”,以抽象的假设,快速地计算出答案,更是让人惊叹。刘瑞明教授借此进一步像我们阐明了抽象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的脑海里必须储备基本的经典模型,同时还要仔细地观察要分析的对象,尤其是“特征性的事实”。模型固然重要,但是模型不是衡量论文好坏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你的“贡献”。

第五部分,刘瑞明教授讲述了计量模型,计量是经验验证最重要的手段,同样是模型计量模型就比数学模型更通俗易懂。但真正写好一个计量文章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计量估计的六字真经,无偏、有效、一致,为了满足这六字真经,计量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三重差分、断点回归、合成控制法等。不过对于文章最重要的,还是要选合适的模型,未必越复杂越好。

第六部分,一个好的写作,是清楚精炼和优美的,从科学交流的角度看,新八股文虽然略显刻板,但是却能增加交流的效率。因此我们写作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套路。这样没准能写出更好的写作。

第七部分,关于论文的投稿和发表,其实过程是复杂的,写完一篇论文,距离发表才走了一半的路程,首先给论文找到合适的期刊很重要,其次在发表过程中还有三个忠告:一是不要出现细节问题,每个用词,每个标点符号都要检查。二是不要一稿多投,不要抄袭,三是高标准要求自己,逐步去提升论文的水平。

第八部分,关于项目申请,刘瑞明教授讲了一些禁忌:包括无前期成果、团队不成熟、时间仓促、没有破题、不断更换选题、论证不足没有逻辑性、假大空不具体、细节问题不注意等,这些禁忌都需要我们在以后避免。那么如何避免呢?刘瑞明教授告诉我们,要及早准备,提前筹划,长期积累,专精某一领域,而非随意跟风,多去看看范本,只有论证好才是真的好。

刘教授表示,做研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要投入很多的努力,但是和农民种地一样,有多少投入才能有多少回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收益。

最后,刘瑞明教授一一解答了线上师生的疑惑,在讲座后,师生们在培训群中继续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这类科研素质提升类的讲座对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和老师都很有意义,收获颇丰。同时,刘冰峰教授对本次报告进行总结,他认为刘瑞明教授的演讲对同学们未来的论文研究很有帮助,也希望同学们能对这些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格局。



地址:景德镇陶瓷大学 邮编:333000 电话:0798-8460555 传真:0798-8460777
Copyright © 2021-2025 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版权所有 ICP 798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