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要求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教学育人的水平。在这方面,我国教育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的先进模范,其中来自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雨同志、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谢盛纹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王雨、谢盛纹两位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崇高品格激荡人心。向王雨、谢盛纹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信念坚定、至诚报国的崇高品格,执着探索、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爱生如子、立德树人的师德风范,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这些崇高品格是激励我们高校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精神力量。
时代是人生的舞台。任职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并获得终身教职的王雨一直怀有一颗科研报国的拳拳之心。他也一直在期待着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可以把自己热爱的材料学科做大做强。2014年6月,南昌大学面向全球招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这为王雨打开了一扇“报国之门”。对于王雨来讲,要抛弃自己在香港获得的先进实验室、上千万港币的科研经费、科研能力强且稳定的研究团队,以及舒适优越的生活,的确不容易。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召唤,让王雨义无反顾地回到科研实力平平、生活待遇低、地理位置不够优越的南昌大学工作?对于这一点,王雨用他的生命和不懈奋斗作出了有力的回答: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正是最需要研究人才的时候。科教兴国的大政策下,回归中西部,能充分体现科研工作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王雨以他崇高的报国情怀、毕生追逐梦想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回答了每一个教师应该确定的人生价值坐标定位。深入学习王雨同志的先进事迹,在给我们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种精神上启示无比深刻。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仁爱之心这一高贵品质在王雨、谢盛纹两位同志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住院化疗期间,谢盛纹的肺癌细胞已经发生了脑转移,眼睛看不清,头晕、呕吐,说句话都很费力。即使是在这样不容乐观的身体条件下,谢盛纹同志仍然心系自己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哪怕是看不清,仍然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给他听。当他知道学生想考博时,他哪怕是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编辑一条推荐短信,他都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爱生如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真正地做到爱生如子,学生才会得到快速的成长、成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时刻将仁爱之心放在心上,真正地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敬重,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王雨、谢盛纹两位同志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崇高品格,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攻坚克难、锤炼党性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同时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以实际行动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